2.1 光照。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116.6千卡/平方厘米,日照2084.3小时,平均气温15℃,无霜期平均为220天。
2.2 温湿度。霍山黄芽种植区域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其特征是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
2.3 降水。年降水量在1100-1600mm之间,降水充足,常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多,适应茶树喜荫的特性。
2.4 水质。霍山县属淮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主要有淠河水系,境内有佛子岭和磨子潭、白莲岩三大水库。茶叶主产区的水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的规定,适宜生产优质的霍山黄芽茶。
2.5 地形地貌。霍山属大别山脉,地势呈阶梯状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南、西三方山峦重叠,北部为丘陵,较为平坦。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霍山黄芽茶园分布在海拔100–800米。
2.6 土质。境内土壤分黄棕壤和棕壤两大类。土壤质地良好,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pH为4.5-6.5,偏酸性。
霍山黄芽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界定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霍山县行政区域内东至与儿街镇,西至上土市镇,南至太平畈乡,北至下符桥镇,总面积2043平方公里,包括衡山镇11个村及社区、佛子岭镇6个村、黑石渡镇9个村、诸佛庵镇13个村及社区、落儿岭镇5个村、漫水河镇11个村、上土市镇8个村、太平畈乡 8个村、太阳乡5个村、大化坪镇13个村、磨子潭镇7个村、东西溪乡7个村、单龙寺镇7个村、但家庙镇5个村、下符桥镇6个村、与儿街镇10个村、霍山县经济开发区3个村和高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村。种植面积10533公顷,年产量1500余吨。
4.1 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挺直微展、形似雀舌,色泽黄绿披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黄鲜亮。最突出的感官特征是“三黄”(色黄、汤黄、叶底黄)。
4.2 内在品质要求
水分≤6.5%,水浸出物≥38%,粗纤维≤14%,总灰分≤6.5%。
4.3 卫生指标
4.3.1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GB2762的规定。
4.3.2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2763的规定
3.1 种植标准应符合《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的规定。
3.1.1品种选择。霍山黄芽茶树品种选择以霍山金鸡种为主体。该品种特点为:叶色浅绿,芽色“自然黄”,叶绿素含量相对低,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
3.1.2 种植方式。单条栽行距150cm,丛距30cm,每丛茶苗1-2株,每亩用苗数2000-3000株;双条栽大行距150cm,小行距30cm,丛距20cm,每丛1-2株,每亩用苗数4000-5000株。
3.2 土壤和肥水管理
3.2.1 土壤管理
采用地面覆盖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推广茶行铺稻草和青草技术;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幼龄或台刈改造的茶园,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3.2.2 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亩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2000kg-3000kg,加饼肥200kg,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茶园以有机肥为主,使用的有机肥尽量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如:牛栏粪、猪栏粪、人粪尿、土粪、菜籽饼、动物残体、沼液等农家肥。农家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达到无害化处理才能施入茶园。如采用氮肥作追肥,禁止使用硝态氮化肥。基肥,每亩施农家肥30-50担,配合部分无机肥或微生物肥,每年11月中旬开沟深施。追肥,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在根际浇施,或用商品有机肥每亩100-200公斤,经堆腐后分别在春茶前、夏茶前开沟施入,及时盖土。
3.3 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农业防治: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减轻毒蛾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等害虫的危害,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瓢虫、蜘蛛、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使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所有高毒、高残留农药。
3.4 茶树修剪
修剪应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丰产型树冠,复壮树势。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3.5茶树采摘
采摘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3.6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鲜叶采摘后要进行加工制茶,茶叶加工厂房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所处的大气环境必须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加工厂必须具有茶叶生产许可证(SC证),加工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茶叶的生产必须按照SC证的要求进行。
霍山黄芽茶的加工生产过程应符合《皖西黄茶加工技术规范》(DB 34/T 2891)的规定。具体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做形–摊凉–初烘–闷黄–复烘—堆放—足火。
成品茶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
5.1 包装。包装材料使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符合卫生标准,无毒、无异味、无污染,包装后应达到防潮密封的要求。
5.2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5.3 运输。运输工具要求洁净、干燥、有防雨设备,严禁与有异味的商品混装、混运。
5.4 贮藏。贮存仓库要干燥、清洁、卫生、通风、避光。不得与其它物品混放,仓库周围无异味。
- 中文名
- 霍山黄芽
- 外文名
- Huoshan huangya
- 产地名称
- 安徽省霍山县
- 品质特点
- 外形挺直,色泽黄绿
- 地理标志
-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 2006年第53号
- 批准时间
- 2006年12月30日
霍山黄芽产品特点
霍山黄芽历史渊源
霍山黄芽产地环境
较大,四季分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366毫米,酷暑和严寒极少,冷热较为适中。霍山县总体为山地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依次可分为中山、低山和丘陵畈区,并间有一些小型的河谷盆地。海拔500-800米,山体破碎,坡度较缓,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茶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