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烤烟

郏县烟叶办公室 【管理

原产地河南

– 产地市县: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烟草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2308
– 地标认证时间:2018
– 品质特点:油足光亮、香味浓郁、吸味醇和、燃后灰白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第2651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8年2月12日
地域范围

平顶山市郏县所辖堂街镇、李口镇、姚庄乡、冢头镇、王集乡、安良镇、渣园乡、薛店镇、茨芭镇、白庙乡、黄道、长桥镇共计12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0′40″~113°24′50″,北纬33°48′00″~34°10′50″

包装规范

暂缺

产品百科
郏县烤烟,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郏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是中国四大烤烟发源地之一,种烟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天启年间。郏县出产的“山儿西烟”是中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以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郏县烤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郏县烤烟
产地名称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品质特点
油足光亮、香味浓郁、吸味醇和、燃后灰白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第2651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8年2月12日

郏县烤烟产品特点

  • 外在感官特征
郏县烤烟具有色泽金黄、厚薄适中、油足光亮、香味浓郁、吸味醇和、燃后灰白等特点。
  • 内在品质指标
郏县烤烟总糖在23~29%,总氮在1.4~2.2%,烟碱在2.0~3.0%。

郏县烤烟郏县烤烟

郏县烤烟产地环境

郏县烤烟土壤地貌

郏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属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度地带,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东南部为外方山余脉,西北部为箕山山地,中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海拔86~790.8米之间。最高是三管山主峰,790.8米,最低是东部坡周村,海拔86米。土壤类型包括褐土、潮土和沙姜黑土三大类,其中区域内以褐土和潮土比例最大,有机质含量1.3327%、全氮0.0742%、速效磷13.4ppm、速效钾174ppm,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无污染源,适合烟叶生长。

郏县烤烟水文情况

郏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在678.6毫米,全县有河流13条,总长271.6公里,流域面积724.36平方公里,属淮河流域沙河水系,主要河流是汝河,自西由东贯穿全境,郏县境内流长48公里。其余为汝河支流。全县共小型水库22座控制流域面积256.57平方公里,总库容3136.76万立方米。地表水8.2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8.6万亩。

郏县烤烟气候特点

郏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6℃,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在2231.2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20天,10℃以上积温4734.9℃,适合于烟叶种植。

郏县烟叶种植基地郏县烟叶种植基地

郏县烤烟历史渊源

郏县是中国四大烤烟发源地之一,种烟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天启年间,初为晒烟,清朝末年开始种植烤烟。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由于郏县烟草质量高、种植规模大,加工方法独特,郏县开始受到英美烟商的关注。为了占领郏县这块产烟地,英美烟商无代价地向当地农民发放烤烟种子,推广烤烟生产技术。因郏县位于紫云山之西,故所产烟叶被命名为“山儿西烟”。
1965年,郏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高级原料烟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
2017年,郏县烤烟经原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称为“山西儿烟”。

郏县烤烟生产情况

1987年,郏县烟叶总产量达4600万斤。
2011年,郏县种烟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5个,种植烟叶9.5万亩,占全县的80%;种烟在500亩以上的烟叶基地村95个,种植面积8.6万亩。
2018年,郏县烟叶种植面积6.15万亩,实现烟农收益2.38亿元。
2019年,郏县种植烟叶6.5万亩,覆盖12个乡镇232个村1756户。

郏县烤烟郏县烤烟

郏县烤烟产品荣誉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郏县烤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郏县烤烟地理标志

郏县烤烟地域保护范围

郏县烤烟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平顶山市郏县所辖堂街镇、李口镇、姚庄乡、冢头镇、王集乡、安良镇、渣园乡、薛店镇、茨芭镇、白庙乡、黄道、长桥镇共计12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0′40″~113°24′50″,北纬33°48′00″~34°10′50″。

郏县烤烟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地块选择
郏县烟叶郏县烟叶

1.1、大气环境、土壤、水质应符合DB41/T152.1-2000要求。

1.2、选择最适宜地区,发展以烟为主的轮作制度,实行烟田3年轮作制度,杜绝麦烟套种和连作烟田,避免前茬作物使用含氯肥料的烟田。
2、品种
以中烟100为主,搭配NC89
3、整地起垄
在移栽前一个月,完成精细整地起垄,要求行匀、垄直,垄体饱满,土壤细碎。垄高20~25厘米以上,加宽垄体,促进根系发育。
4、适时移栽和合理密植
4.1、移栽密度
行距120厘米,株距50厘米,亩栽1200株。
4.2、移栽期
4月25日开始,5月10日前移栽完毕。
4.3、移栽技术
挖大穴,施好肥,浇足水,深栽烟。
5、科学施肥
遵循“控制总氮量,稳定施磷量,增施钾肥量,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肥原则,每亩纯氮量控制在3~4公斤。氮磷钾比例1:1.5:3;硝态氮和氨态氮各占50%。除基施和穴施外,于移栽后30天每亩追施硝酸钾5~7公斤。根据烟叶全量营养分析结果,配施中微肥。
6、培育壮苗
茎杆粗壮;茎高8~12厘米;富有韧性;真叶7~9片,根系发达;无病虫害,苗龄65~75天。
7、田间管理
7.1、大田灌溉与排水
坚持前期控水、中期保水、后期补水的原则。将烟株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不同时期烟田相对含水量控制在60%、80%、70%左右,满足烟叶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烟草耐涝性差,要加强排水设施,遇涝及时排水。
7.2、中耕培土
第一次中耕在栽后7~10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栽后20~25天进行,结合揭膜和追肥。栽后30~35天培土封垄。垄高35厘米以上,垄体大而饱满。
7.3、打顶留叶,及时除芽。
7.3.1、打顶时间
视烟株生长情况,在全田20~50%中心花开放后进行打顶。
7.3.2、打顶标准
连同2~3花叶一起打掉,确保留叶20~22片。打顶后及时抹掉2厘米以上的芽。
8、成熟采收
郏县烟叶郏县烟叶

8.1、叶龄和采收时间

8.1.1、下部叶
叶龄50~60天,移栽后70~80天采收;
8.1.2、中部叶
叶龄60~70天,移栽后90~100天采收;
8.1.3、上部叶
叶龄70~80天,约移栽后110~125天采收。
8.2、烟叶成熟度特征
8.2.1、共性熟相
叶片下垂,叶边缘松弛;采摘时响声清脆。
8.2.2、下部叶
叶片退绿,6~7成黄,主脉二分之一变白;
8.2.3、中部叶
8~9成黄,主脉三分之二以上变白;
8.2.4、上部叶
9~10成黄,主脉全白,4~6片一次性采收。
9、病虫害防治
9.1、烟叶常见病虫害
常见病害有烟草炭疽病、烟草病毒病、烟草黑胫病、烟草赤星病、烟草根黑腐病等。常见虫害有烟蚜虫、烟青虫、地下害虫等。
9.2、农业栽培措施防治
9.2.1、控制传播途径和传染源。育苗大棚距离村庄、烟田、菜园、蔬菜大棚等毒源不少于300厘米,严禁使用黄瓜、西红柿等茄类作物大棚进行育苗。
9.2.2、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健壮烟苗。
9.2.3、实行轮作,合理安排品种及布局,轮作时只能选用与烟草共性病害较少的作物。
9.2.4、适时揭膜培土,及时清理底脚叶。
9.2.5、采收结束后,立即拔除烟株并认真清除散落在田间的烟株残体。
9.2.6、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9.3、农药防治
9.3.1、农药必须使用烟草上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及使用说明执行。
9.3.2、烟草炭疽病、烟草猝倒病可喷施1:1:160~200的波尔多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9.3.3、烟草黑胫病用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
9.3.4、烟草根黑腐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灌根。
9.3.5、烟草赤星病可用40%菌核净、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9.3.6、烟草病毒病可用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
9.3.7、烟青虫可用10%溴虫腈(除尽)乳油1000~1500倍;15%茚虫威悬浮剂3500倍液喷洒防治。
9.3.8、烟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9.3.9、地下害虫可穴施毒饵,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750克,加麸皮75公斤,每公顷用量55~60公斤。
  • 质量安全规定
郏县烤烟生产应严格按照GB2635-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烤烟》标准进行,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烟叶质量安全。

郏县烤烟专用标志使用

郏县烤烟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烟叶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郏县烤烟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郏县烤烟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郏县烤烟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