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螃蟹

原产地安徽
无为县螃蟹产销协会

- 产地市县: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
- 产品大类:水产业类
- 产地小类:水产动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523
- 地标认证时间:2014
- 品质特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2014年第2179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8日
产品介绍

无为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 之意,自隋朝始建以来,已有1400余年历史,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无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无为地处皖中,临江滨湖,承东启西,全县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人口121.4万,现辖20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紧邻芜马铜经济开发带,是皖江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劳务之乡”,“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水产品、棉花、油料总量跻身全国百强,特色农产品有螃蟹、荸荠、田藕、席草等。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富饶的土地下还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西北部有低山丘陵,东南部为平原沙洲区。境内河沟纵横交错,池塘星罗密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170.5毫米,年均气温15.8℃。无为地方土特产有无为螃蟹,甲鱼,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无为板鸭,荸荠,田藕,席草,鹅等等。
无为县是安徽省水产大县,全县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长江水域岸线80多公里。境内有裕溪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等水系约260多公里,水质优良。据考证,无为自春秋始,江边捕鱼已兴起;明清时期,江边鱼苗鱼种饲养技术逐步提高;20世纪50年代,代表无为渔业的“三官殿鱼苗培育法”已成熟,三层流刺网、江中地拖网等渔具由无为人发明,并编入水产院校教科书;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安徽省实施渔业富民工程以来,无为县渔业更是连上台阶、连创辉煌,跻身“全国渔业百强县”,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渔业富民先进县”。
无为螃蟹生产历史悠久,扬名省内外,螃蟹文化源远流长。《无为州志》嘉庆年鉴记载:“无为泽国,类之繁,其鳞介乎!……小类介若龟、鳖、虾、蟹、螺、蛤、蚌、蚬之属”;同在清嘉庆年间,无为籍诗人吴之联有多篇诗句描写无为特色螃蟹,其中诗篇《南山道中》:“碧山无数耸棱嶒,策蹇秋原兴可乘。野菊依崖金簇之,丹枫藩谷锦层层。长溪蟹壮争编箔,曲涧鱼肥亦下罾。逐路奚囊留好句,低回一任暮烟凝。”盛赞无为螃蟹体壮质优。在现代,无为螃蟹开始走出无为,作为一种美食与地方特产,长期是国宴、高端宴会招待重要客人的首选,声名传播于各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宴招待时留给尼克松先生印象最深刻的美味螃蟹,就是产自无为县。1979年,为适应日益兴起的水产发展需要,无为县成立水产局统筹管理全县水产业发展,并在各乡镇设立水产站指导渔业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的螃蟹,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螃蟹养殖遍及全县20个乡镇,养殖面积15.8万亩,产值近12亿元,并已形成苗种培育、成蟹养殖、品牌营销、渔需服务、暂养储运等较完善的产业链。其中河蟹产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无公害养殖基地3.5万亩,拥有无公害水产品产品5个、绿色水产品6个,专业螃蟹交易大市场1座。无为螃蟹以其独特的品质、优质的口感、强大的品牌效益而备受社会各界认可,素有“中国螃蟹看安徽、安徽螃蟹看无为”之说。
无为螃蟹背甲壳呈青灰色,有光泽,腹为白色,金爪丛生黄毛,色泽光亮,脐部圆润,向外凸,肢体连接牢固呈弯曲形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及各种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其中维生素A还具有调节表皮及角质层新陈代谢的功效,可以抗衰老,去皱纹,微量元素还有抗结核作用,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
无为螃蟹品质的独特与无为地区优越的地理水文环境密切相关,水域广阔,滩涂广袤,生态环境好,生物多样性等天然优势为生产优质螃蟹提供了必备的自然环境。无为地处北纬30°56′21″——31°30′21″,东经117°28′48″——118°07′25″,季风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 1200毫米,境内地貌总的特征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大体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县境东部以圩区、洲地、平畈为主为主,占县总面积近65%,水网交错;县境西北地区环山,以低矮丘陵为主,有河流分布,排水较好。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呈酸性和微酸性,提供了河蟹养殖所必备的土质条件。长江滩涂面积广阔,境内河网密布、沟壑成群,淡水养殖和天然优势明显,地理环境优越;在县内的水域中饵料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大部分池塘、河沟以及部分中小型湖泊都属富营养型,据统计,浮游植物中藻类有七个门,三十三个属,约70余种;浮游动物十六属,约65种底栖动物种类有十七余种,为螃蟹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螃蟹生长、繁殖。
无为人对美食品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美食颜色、口感以及食品安全,全县螃蟹养殖普遍采用“种草、移螺、优苗、活水、稀放、混养”十二字养殖法和“生态养蟹”、“蟹鳜套养”、“虾蟹混养”等模式,养殖技术、养殖效益、成蟹品质在全国均居前列。
无为螃蟹独特的优异品质与其重视养殖水草密切相关,俗说“蟹大小,看水草”,无为螃蟹在生产过程中着重水草管理,将其贯穿整个养殖周期,确保生产的螃蟹颜色新鲜、口感适宜、质量安全。养殖塘的水草覆盖率通常保持在2/3左右,水草的品种在两种以上且各种类型的水草做到合理的搭配。池塘四周沟内种植伊乐藻,约占整个塘口的20%左右,利用其特性作为过渡性水草。在池塘中间滩涂平台上以种植轮叶藻为主,搭配一些苦草、金鱼藻等,轮叶黑藻的覆盖率约占50%左右,轮叶黑藻具有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点,是河蟹的中后期生长的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苦草和金鱼藻都是河蟹喜食的品种,覆盖率控制在20-30%。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为螃蟹的健康发展,出台《无为县“大蟹”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统筹全县螃蟹产业健康发展,实现“规格做大”、“品质做优”、“品牌做响”、“产业做强”的目标,并先后举办两届“无为长江特色水产节”宣传我县水产特色。
正是深厚的人文历史、独特的环境优势以及政府高度重视使无为螃蟹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产量不断提高,带动群众致富能力日益显著。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境内地貌总的特征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长江滩涂面积广阔,境内河网密布、沟壑成群,大体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县境东部以圩区、洲地、平畈为主,水网交错,占县
总面积近65%;县境西北地区环山,以低矮丘陵为主,有河流分布,排水较好。全县土壤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呈微酸性,PH值在6.5-7.0,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丰富,提供了河蟹养殖所必备的土质条件。
2. 水文情况:无为县季风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 1200毫米 ,蒸发量 850 毫米年,水温在15-35°C之间。 降水量主要集中于 6 ~ 8 月,约占年降水量的 65%,梅雨天气明显,境内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长江水域岸线80公里。有裕溪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等水系约260多公里流经水产养殖各乡镇,有中型湖泊竹丝湖,水质优良,地表水均达II类标准。县内水域中饵料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据统计,浮游植物中藻类有七个门,三十三个属,约70余种;浮游动物十六属,约65种;底栖动物种类有近20种,这些都为螃蟹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螃蟹生长、繁育。
3. 气候情况:无为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全年平均气温 15.9 ℃ ,极端最高气温 39.5 ℃ ,极端最低气温 -10 ℃ ,多年平均无霜期 250 天,常年水温在15-35°,历年平均梅雨期长达 24 天,梅雨量最高达 629 毫米,且多为暴雨,日雨量达 100 毫米,日照总时数2270小时。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南风与偏东风相互转换不定。

地域范围

无为螃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范围涵盖整个无为县,无为县境内21个乡镇均适宜生产无为螃蟹,其中以泉塘镇、襄安镇、蜀山镇、刘渡镇、高沟镇、开城镇、姚沟镇、牛埠镇、无城镇等10个乡镇品质最佳。地域范围:北纬30°56′21″—31°30′21″,东经117°28′48″—118°07′25″。东连接芜湖市鸠江区,南临繁昌县、铜陵市,西与枞阳县、庐江县交接,北与巢湖市、含山县接壤。地域面积220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0万亩。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恶齿尖锐,疣状突明显、四肢健壮、活动敏捷。
2. 内在品质指标:无为螃蟹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味鲜清甜,营养丰富。经检测每100克螃蟹(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19%;氨基酸≥17%;钙≥1.7毫克,铁≥1.7毫克,锌≥1.9毫克,硒≥0.04微克。
3. 安全要求: 严格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①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②NY/5065-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4. 包装:包装材料必须清洁、无破损、无异味。(5)储存运输:暂养后的螃蟹分规格,分雄雌,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防日晒、雨淋、高温、挤压、严禁与有毒、有害、
有异味物品混装运输。

生产方式

1. 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水、电、路通畅,靠近水源地,水源充足,进排水系统独立完善;水源来自长江或支流水系,水质清新无污染,溶解氧5mg/L以上,pH7.0-8.0;养殖水域土壤偏碱性,保水性好,蟹池土质以粘土为好,粘壤土次之;池底淤泥小于15cm,底质符合GB18407.4-2001的规定;蟹池面积5-50亩,挖成环沟型或“井”字沟型,沟的面积占蟹池总面积30%,沟处可保持水深1.2~1.5米,沟底向出水口倾斜,平滩处可保持水深0.5~0.8米,池埂坡比1∶3。
2. 品种选择
养殖品种为中华绒螯蟹,蟹种为长江野生亲蟹繁殖的子一代。即从长江捕捞的中华绒螯蟹野生亲蟹,经优选,送至沿海蟹苗繁育基地繁殖,大眼幼体运回进行本地土池培育;亲蟹要求无病无伤,体格健壮,母蟹规格125g-150g,公蟹规格175g-200g,性成熟度好,雌雄比1-2:1;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四肢健全,活力强,无寄生虫,甲壳富有光泽、无锈斑。
3. 无为螃蟹生产过程
清整消毒:11月底,开始清整池塘,抽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修整池塘边坡和进排水口,曝晒20-30天;12月底至下年1月初开始进水,进水深度淹没池底20cm;进水后进行池塘消毒,测量水体pH值,pH值在7.0以下的可用生石灰消毒,pH值在7.0以上的用二氧化氯、漂白粉或强氯精消毒。
栽种水草:消毒后10-15天种植水草。水草品种以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性植物为主,辅以少量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要求覆盖池底面积的60%左右,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控制在水面面积的5%-10%。
投放螺蛳:每667㎡养殖水面投放活螺蛳200kg-300kg,螺蛳投放最好分两次,水草种植后至清明前,每667㎡投放活螺蛳100kg-
150kg,清明后每667㎡投放100kg-150kg。投放时均匀分布于池内。
放养蟹种:水草种植后将池水加深到30cm,准备投放蟹种。蟹种规格为120只 /kg -200只 /kg;蟹种质量:规格整齐,个体色泽鲜亮,侧齿、额齿、疣突明显,步足细长,指节尖长,附肢齐全,体表无病灶,反应敏捷,无早熟个体;投放时间2 月初至 3 月初 ,根据养殖准备情况及生产模式灵活掌握,选择晴朗天气放养,放养时气温为 8℃-10℃;放养密度每 667㎡投放800只-1000只;放养前用10ppm-15ppm聚维酮碘溶液中浸泡消毒 5~10分钟,消毒后让蟹种自行爬入池中,剔除不健康、体质差的蟹种。
蟹池混养
混养品种:一般选择青虾、鳜鱼等市场售价较高的品种,在池水较肥的情况下可考虑混养适量的鲢、鳙鱼。
混养模式:青虾混养:一般于 5月份 667 ㎡ 放抱卵亲虾 0.75 kg~1.00kg,或于 7月初每 667 ㎡ 投放 1.0cm~1.5cm青虾苗 4万尾。鳜鱼混养:5月中下旬每667 ㎡ 放养规格为4cm-5cm鳜鱼种10尾~ 20尾(根据池中饵料鱼数量而定)。
鲢鳙鱼混养:5月中下旬,在水草生长不好、水质较肥的情况下,一般 667 ㎡ 放鳙鱼10尾-15尾、鲢鱼15尾-20尾。规格:鳙鱼 150g-250g /尾、鲢鱼50g-100g /尾。
以上混养模式可选择一种。
饲料投喂
饲料种类:饲料分为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颗粒饲料。动物性饲料为螺蚌、鱼、虾、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饲料为麦、谷等籽实类和南瓜、土豆、水生或陆生的鲜嫩草等。
投饲原则:根据“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及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投喂,各个阶段有所侧重,但动物性饲料的搭配要贯穿整个饲养过程,只是搭配比例根据季节不同而异。
投饲方法及投饲量:3月-4月 ,当水温达到 15℃以上时开始投喂,主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 ,搭配少量小杂鱼、螺蚌肉等,投喂量为存池蟹重的2%-4%,投喂时间为下午 16:00~17:00,晴天1天投喂 1次,阴雨天 2天投喂 1次;5月-6月 ,动物性饵料比例达到 50%,日投喂量为存池蟹重的 5%-8%,投喂时间为每日下午17:00~18:00;7 月-8月 ,动物性饲料比例为 30%,植物性饲料占 70%,每日下午1 8:00~19:00投喂 1次 ,每次投喂量占存池蟹重的 8% -10%,植物性饲料应煮熟投喂;9 月动物性饲料达 70%~ 90%,搭配10%-30%全价配合料 , 每日下午18:00~19:00投喂 1次 ,每次投喂量占存池蟹重的 8%-12%;10月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可视池中螃蟹发育、聚黄情况,每周投喂 1-2次动物性饲料,投饲量为存池蟹重的 5%-8%,植物性饲料应煮熟投喂,投喂时间为每日上午 8:00-9:00。
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暂养阶段应将饲料遍洒在暂养区内,进入大池养殖后,应将饲料投喂在固定的食场内。整个饲养过程的投食要根据水质、水温、天气、摄食、生长、发病及脱壳等情况适当增减。
水质调节
水质主要指标:水色淡绿色,透明度 30 cm-40cm ,溶解氧 5mg/L以上 ,pH值 7.5-8.5,氨氮浓度 0.1 mg/L-0.3mg/L, 亚硝酸盐浓度小于 0.05mg/L,磷酸盐浓度 0.05 mg/L-0.1mg/L。
池塘水位调控:蟹种放养初期 ,平均水深控制在 0.5m ,4月-6月平均水深为 0.6m-0.8m ,7月-10月平均水深 1.2m。 开春后随水温上升,逐步加水,每次增加 5cm;夏季高温季节 ,每2-3天换水 1次 ,每次加深 5cm,换水时要边排边灌 ,换水温差不超过3℃;秋季 ,水温下降后,每半月换水一次 ,每次换水 1/5;当螃蟹进入成熟期大量上岸时,应加大换水次数,每隔 2天冲水一次,每次冲水 2小时,冲水时边加边排 ,保持水位不变。
微生物制剂调节方法: 定期向蟹池中泼洒或拌饲投喂益生菌,修复、保全蟹池微生态环境,提高螃蟹抗病能力。 池水消毒后的第 4天,按 1.0ppm-1.5ppm的浓度泼洒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每次消毒后使用一次,一般使用间隔期为 10-15天,7月-8月高温季节使用间隔期为 7-10天。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剂,一般按投饲量的0.5%-1.0% 添加,连用 3-5天。
底质改良:
养殖季节,特别是高温季节,每隔 10-15天使用1次底质改良剂。如果底质变坏或螃蟹半夜上草,应及时使用底质改良剂和颗粒增氧剂。 池底水草应呈带状分布,保证螃蟹在池底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食场,如果水草浮起或腐烂应及时捞起,防止破坏底质环境。在阴雨闷热天气或气候突变时,使用化学底质改良剂,如颗粒氧、吸附剂等。如果养殖后期池底积淤较多 ,透明度低 ,水色变浓 ,螃蟹背甲色深 ,腹部出现水锈 ,步足末端变黄 ,可按每 667 ㎡ 用生石灰 7.5 kg -15.0kg,化水全池泼洒 ,连续使用 2次 ,2次间隔期10-15天。巡池检查
勤巡塘,勤记录。坚持“五查”,一查水位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测量水温、pH等;二查螃蟹生长摄食活动情况;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四查塘埂、涵闸有无破损、渗漏情况;五查病敌害侵袭情况。
病害防治
螃蟹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体的底质环境、水质环境、食物及螃蟹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因此,蟹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4. 收获、暂养
起捕时间:池塘养蟹的起捕上市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到12月底结束。
捕捞方法:①在池塘中设置地笼等工具进行诱捕;②采取白天加水,夜晚排水,利用螃蟹生殖洄游习性,在出水口设网袋捕捉。③利用螃蟹夜晚上滩爬行的习性,徒手捕捉。
商品蟹暂养:螃蟹捕起后放入暂养箱中进行暂养,洗净中华绒螯蟹身上泥污,排净粪便,提高外观品质。
商品蟹运输:暂养后的商品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温,
运输至市场销售,若气温较高,需加冰处理提高成活率。

包装规范

1.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螃蟹严格来自登记确定的地域保护范围;
②已取得登记无为螃蟹相关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无为螃蟹市场开发能力。
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无为螃蟹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不得向地理标志使用人收取使用费。
2. 无为螃蟹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包装上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无为螃蟹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无为螃蟹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
4. 无为螃蟹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无为螃蟹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无为螃蟹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产品百科
无为螃蟹,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无为螃蟹生产历史悠久,螃蟹文化源远流长。无为县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丰富,提供了河蟹养殖所必备的土质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县内水域中饵料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据统计,浮游植物中藻类有七个门,三十三个属,约70余种;浮游动物十六属,约65种;底栖动物种类有近20种,这些都为螃蟹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螃蟹生长、繁育。无为螃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恶齿尖锐,疣状突明显、四肢健壮、活动敏捷。
2014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无为螃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无为螃蟹
产地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
品质特点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2014年第2179号
批准时间
2014年11月18日

无为螃蟹产品特点

无为螃蟹感官特征

无为螃蟹无为螃蟹
无为螃蟹背甲壳呈青灰色,有光泽,腹为白色,金爪丛生黄毛,色泽光亮,脐部圆润,向外凸。肢体连接牢固呈弯曲形状,活动敏捷,四处乱爬,活力强劲。

无为螃蟹品质指标

无为螃蟹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味鲜清甜,营养丰富。经检测每100克螃蟹(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19%;氨基酸≥17%;钙≥1.7毫克,铁≥1.7毫克,锌≥1.9毫克,硒≥0.04微克。

无为螃蟹产地坏境

无为螃蟹土壤地貌

无为螃蟹无为螃蟹
无为县境内地貌总的特征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长江滩涂面积广阔,境内河网密布、沟壑成群,大体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县境东部以圩区、洲地、平畈为主,水网交错,占县总面积近65%;县境西北地区环山,以低矮丘陵为主,有河流分布,排水较好。全县土壤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呈微酸性,pH值在6.5-7.0,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丰富,提供了河蟹养殖所必备的土质条件。

无为螃蟹水文

无为螃蟹无为螃蟹
无为县季风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蒸发量850毫米年,水温在15-35°C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6~8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5%,梅雨天气明显,境内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长江水域岸线80公里。有裕溪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等水系约260多公里流经水产养殖各乡镇,有中型湖泊竹丝湖,水质优良,地表水均达II类标准。县内水域中饵料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据统计,浮游植物中藻类有七个门,三十三个属,约70余种;浮游动物十六属,约65种;底栖动物种类有近20种,这些都为螃蟹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螃蟹生长、繁育。

无为螃蟹气候

无为螃蟹无为螃蟹
无为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全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0℃,多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常年水温在15-35°,历年平均梅雨期长达24天,梅雨量最高达629毫米,且多为暴雨,日雨量达100毫米,日照总时数2270小时。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南风与偏东风相互转换不定。

无为螃蟹历史渊源

无为螃蟹无为螃蟹
无为螃蟹生产历史悠久,螃蟹文化源远流长。《无为州志》嘉庆年鉴记载:“无为泽国,类之繁,其鳞介乎!……小类介若龟、鳖、虾、蟹、螺、蛤、蚌、蚬之属”。
无为籍诗人吴之联有多篇诗句描写无为螃蟹,其中诗篇《南山道中》:“碧山无数耸棱嶒,策蹇秋原兴可乘。野菊依崖金簇之,丹枫藩谷锦层层。长溪蟹壮争编箔,曲涧鱼肥亦下罾。逐路奚囊留好句,低回一任暮烟凝。”
在现代,无为螃蟹开始走出无为,作为一种美食与地方特产,长期是国宴、高端宴会招待重要客人的首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宴招待时留给尼克松先生印象最深刻的美味螃蟹,就是产自无为县。
1979年,为适应日益兴起的水产发展需要,无为县成立水产局统筹管理全县水产业发展,并在各乡镇设立水产站指导渔业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的螃蟹,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无为螃蟹生产情况

无为螃蟹无为螃蟹
截至2018年,无为县螃蟹养殖遍及全县20个乡镇,养殖面积15.8万亩,产值近12亿元,并已形成苗种培育、成蟹养殖、品牌营销、渔需服务、暂养储运等较完善的产业链。其中河蟹产业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7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无公害养殖基地3.5万亩,拥有无公害水产品产品5个、绿色水产品6个,专业螃蟹交易大市场1座。

无为螃蟹产品荣誉

2007年,无为生产的6个品牌螃蟹均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
2014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无为螃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无为螃蟹地理标志

无为螃蟹地域保护范围

无为螃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范围涵盖整个无为县,无为县境内21个乡镇均适宜生产无为螃蟹,其中以泉塘镇、襄安镇、蜀山镇、刘渡镇、高沟镇、开城镇、姚沟镇、牛埠镇、无城镇等10个乡镇品质最佳。地域范围:北纬30°56′21″—31°30′21″,东经117°28′48″—118°07′25″。东连接芜湖市鸠江区,南临繁昌县、铜陵市,西与枞阳县、庐江县交接,北与巢湖市、含山县接壤。地域面积220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0万亩。

无为螃蟹质量技术要求

  •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安全要求:严格按照下列标准执行:①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②NY 5065-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包装:包装材料必须清洁、无破损、无异味。
储存运输:暂养后的螃蟹分规格,分雄雌,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防日晒、雨淋、高温、挤压、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装运输。
  • 特定生产方式
场地选择:养殖场地水、电、路通畅,靠近水源地,水源充足,进排水系统独立完善;水源来自长江或支流水系,水质清新无污染,溶解氧5米克/升以上,pH7.0-8.0;养殖水域土壤偏碱性,保水性好,蟹池土质以粘土为好,粘壤土次之;池底淤泥小于15厘米,底质符合GB18407.4-2001的规定;蟹池面积5-50亩,挖成环沟型或“井”字沟型,沟的面积占蟹池总面积30%,沟处可保持水深1.2~1.5米,沟底向出水口倾斜,平滩处可保持水深0.5~0.8米,池埂坡比1∶3。
品种选择养殖品种为中华绒螯蟹,蟹种为长江野生亲蟹繁殖的子一代。即从长江捕捞的中华绒螯蟹野生亲蟹,经优选,送至沿海蟹苗繁育基地繁殖,大眼幼体运回进行本地土池培育;亲蟹要求无病无伤,体格健壮,母蟹规格125克-150克,公蟹规格175克-200克,性成熟度好,雌雄比1-2:1;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四肢健全,活力强,无寄生虫,甲壳富有光泽、无锈斑。
无为螃蟹生产过程
清整消毒:11月底,开始清整池塘,抽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修整池塘边坡和进排水口,曝晒20-30天;12月底至下年1月初开始进水,进水深度淹没池底20厘米;进水后进行池塘消毒,测量水体pH值,pH值在7.0以下的可用生石灰消毒,pH值在7.0以上的用二氧化氯、漂白粉或强氯精消毒。
栽种水草:消毒后10-15天种植水草。水草品种以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性植物为主,辅以少量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要求覆盖池底面积的60%左右,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控制在水面面积的5%-10%。
投放螺蛳:每667平方米养殖水面投放活螺蛳200千克-300千克,螺蛳投放最好分两次,水草种植后至清明前,每667平方米投放活螺蛳100千克-150千克,清明后每667平方米投放100千克-150千克。投放时均匀分布于池内。
放养蟹种:水草种植后将池水加深到30厘米,准备投放蟹种。蟹种规格为120只/千克-200只/千克;蟹种质量:规格整齐,个体色泽鲜亮,侧齿、额齿、疣突明显,步足细长,指节尖长,附肢齐全,体表无病灶,反应敏捷,无早熟个体;投放时间2月初至3月初,根据养殖准备情况及生产模式灵活掌握,选择晴朗天气放养,放养时气温为8℃-10℃;放养密度每667平方米投放800只-1000只;放养前用10pp米-15pp米聚维酮碘溶液中浸泡消毒5~10分钟,消毒后让蟹种自行爬入池中,剔除不健康、体质差的蟹种。
蟹池混养
混养品种:一般选择青虾、鳜鱼等市场售价较高的品种,在池水较肥的情况下可考虑混养适量的鲢、鳙鱼。
混养模式
青虾混养:一般于5月份667平方米放抱卵亲虾0.75千克~1.00千克,或于7月初每667平方米投放1.0厘米~1.5厘米青虾苗4万尾。鳜鱼混养:5月中下旬每667平方米放养规格为4厘米-5厘米鳜鱼种10尾~20尾(根据池中饵料鱼数量而定)。
鲢鳙鱼混养:5月中下旬,在水草生长不好、水质较肥的情况下,一般667平方米放鳙鱼10尾-15尾、鲢鱼15尾-20尾。规格:鳙鱼150克-250克/尾、鲢鱼50克-100克/尾。以上混养模式可选择一种。
饲料投喂
饲料种类:饲料分为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颗粒饲料。动物性饲料为螺蚌、鱼、虾、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饲料为麦、谷等籽实类和南瓜、土豆、水生或陆生的鲜嫩草等。
投饲原则:根据“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及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投喂,各个阶段有所侧重,但动物性饲料的搭配要贯穿整个饲养过程,只是搭配比例根据季节不同而异。
投饲方法及投饲量:3月-4月,当水温达到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投喂,主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搭配少量小杂鱼、螺蚌肉等,投喂量为存池蟹重的2%-4%,投喂时间为下午16:00~17:00,晴天1天投喂1次,阴雨天2天投喂1次;5月-6月,动物性饵料比例达到50%,日投喂量为存池蟹重的5%-8%,投喂时间为每日下午17:00~18:00;7月-8月,动物性饲料比例为30%,植物性饲料占70%,每日下午18:00~19:00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占存池蟹重的8%-10%,植物性饲料应煮熟投喂;9月动物性饲料达70%~90%,搭配10%-30%全价配合料,每日下午18:00~19:00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占存池蟹重的8%-12%;10月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可视池中螃蟹发育、聚黄情况,每周投喂1-2次动物性饲料,投饲量为存池蟹重的5%-8%,植物性饲料应煮熟投喂,投喂时间为每日上午8:00-9:00。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暂养阶段应将饲料遍洒在暂养区内,进入大池养殖后,应将饲料投喂在固定的食场内。整个饲养过程的投食要根据水质、水温、天气、摄食、生长、发病及脱壳等情况适当增减。
水质调节
水质主要指标:水色淡绿色,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溶解氧5米克/升以上,pH值7.5-8.5,氨氮浓度0.1毫克/升-0.3米克/升,亚硝酸盐浓度小于0.05米克/升,磷酸盐浓度0.05米克/升-0.1米克/升。
池塘水位调控:蟹种放养初期,平均水深控制在0.5米,4月-6月平均水深为0.6米-0.8米,7月-10月平均水深1.2米。开春后随水温上升,逐步加水,每次增加5厘米;夏季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1次,每次加深5厘米,换水时要边排边灌,换水温差不超过3℃;秋季,水温下降后,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5;当螃蟹进入成熟期大量上岸时,应加大换水次数,每隔2天冲水一次,每次冲水2小时,冲水时边加边排,保持水位不变。微生物制剂调节方法:定期向蟹池中泼洒或拌饲投喂益生菌,修复、保全蟹池微生态环境,提高螃蟹抗病能力。池水消毒后的第4天,按1.0ppm-1.5ppm的浓度泼洒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每次消毒后使用一次,一般使用间隔期为10-15天,7月-8月高温季节使用间隔期为7-10天。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剂,一般按投饲量的0.5%-1.0%添加,连用3-5天。
底质改良:养殖季节,特别是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使用1次底质改良剂。如果底质变坏或螃蟹半夜上草,应及时使用底质改良剂和颗粒增氧剂。池底水草应呈带状分布,保证螃蟹在池底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食场,如果水草浮起或腐烂应及时捞起,防止破坏底质环境。在阴雨闷热天气或气候突变时,使用化学底质改良剂,如颗粒氧、吸附剂等。如果养殖后期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低,水色变浓,螃蟹背甲色深,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可按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千克-15.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次,2次间隔期10-15天。巡池检查勤巡塘,勤记录。坚持“五查”,一查水位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测量水温、pH等;二查螃蟹生长摄食活动情况;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四查塘埂、涵闸有无破损、渗漏情况;五查病敌害侵袭情况。
病害防治
螃蟹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体的底质环境、水质环境、食物及螃蟹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因此,蟹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4)收获、暂养起捕时间:池塘养蟹的起捕上市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到12月底结束。捕捞方法:①在池塘中设置地笼等工具进行诱捕;②采取白天加水,夜晚排水,利用螃蟹生殖洄游习性,在出水口设网袋捕捉。③利用螃蟹夜晚上滩爬行的习性,徒手捕捉。
商品蟹暂养:螃蟹捕起后放入暂养箱中进行暂养,洗净中华绒螯蟹身上泥污,排净粪便,提高外观品质。
商品蟹运输:暂养后的商品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若气温较高,需加冰处理提高成活率。
  • 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①生产经营的螃蟹严格来自登记确定的地域保护范围;②已取得登记无为螃蟹相关生产经营资质;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生产经营活动;④具有无为螃蟹市场开发能力。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无为螃蟹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不得向地理标志使用人收取使用费。

无为螃蟹专用标志使用

无为螃蟹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①可以在产品及包装上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②可以使用登记的无为螃蟹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②保证无为螃蟹品质和信誉;③正确规范使用无为螃蟹地理标志。
无为螃蟹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无为螃蟹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无为螃蟹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