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

原产地安徽
安徽省泾县火青茶叶专业合作社

- 产地市县: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茶叶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613
- 地标认证时间:2011
- 品质特点:墨绿莹润,银毫密披,汤色杏黄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645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1年09月13日
产品介绍

关于涌溪火青的来历,当地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朝末年,在泾县榔桥涌溪村,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隐和尚,一年春天他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丛“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现在也可在涌溪等茶区找到相似的芽头白、黄的茶树),便采回树上的细嫩芽叶,在锅中炒制成茶,并辗转千里进贡皇上。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茶叶也就香味浓郁,随被朝廷定为贡品。清代,与涌溪毗邻的黄田村(古“洋船屋”景区)出现了巨商朱氏家族,为了他们外出行商时方便携带,茶农便在引鉴徽州炒青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茶叶揉炒、挤压成紧结的腰圆形,由此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逐渐以其紧结重实、香浓味甘而享誉全国。

生态环境

(1)土壤地貌情况:泾县地势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倾斜,地貌复杂,呈南高北低,南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境内山峦起伏,重岩叠翠,幽涧潺潺,气候宜人。泾县两坐主要山峰在千米以上的都在榔桥镇境内,境内黄子山为泾县第一高峰,海拔1174.8米,第二高峰磨盘山海拔1024米。《泾县志》记载:由磨盘山南趋至涌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土壤有机
质含量高,土壤PH值大多在5.8—6.5之间,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2. 水文情况: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境内主要河流四条,即徽水河、榔桥河、乌溪河、丹溪河,全长79.8公里,主要河流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表径流95%流出境外,流入长江水系。境内小2. 型水库14座,总库容461.1万立方米,万方以上大塘78口。水力资源全镇境内蕴藏总量为1466万立方米,地表泉水约200多处,深山、隘谷、岭径、路旁均有出露,水量大小不均,四季不枯竭。
3. 气候情况:榔桥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地势较高。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风力较弱,且表现出垂直分异。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气温下降快,雨日少。春、秋两季短,为冬、夏过渡性季节。多年平均气温15.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温度4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14.7℃,≥10℃积温4954.4℃,年日照时数1946.4h,无霜期239天。历年平均降水量1519.3mm,最多年2270.2mm,最少年970.8mm。降水以锋面雨、锋面气旋雨为主。

地域范围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境内黄田、涌溪、浙溪等12个行政村一带。榔桥镇位于泾县东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18″—118°38′18″,北纬30°25′07″—30°37′52″之间。东到汀溪乡桃岭村,南到旌德县云乐乡、三溪镇,西到茂林镇铜山村,北到黄村镇平垣村。涌溪火青茶园面积300公顷,年产量120吨。

品质特性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1. 外在感官特征: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外形似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隐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微黄,匀齐成朵。

生产方式

生产涌溪火青的产地,属远离城镇、厂矿和农田的山区茶园。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涌溪火青茶基地主要位于榔桥镇黄田、涌溪、浙溪等12个村。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NY/T391-2000)的要求。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涌溪柳叶种鲜叶,要求无紫芽叶、无劣变或异味,无非茶类夹杂物。
3. 生产过程管理:按NY/T2018的规定执行。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①茶园肥培管理:茶园冬季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主要以经过腐熟的土杂肥、饼肥、栏肥等为主,施肥结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松土时进行。②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可采用每50亩面积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灭蛾类,降低害虫危害指数;二是可
根据害虫种类,选用绿色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也可用雷公
藤、除虫菊等经济高效、无残留的土农药。三是秋季采用石硫合剂封园。农
药使用必须符合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一般在3月下旬开采。特级一芽二叶初展,一级一芽二叶初展和一芽二叶,二级一芽二叶,三级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每批采下鲜叶要求大小、嫩度、匀度、净度基本一致。按标准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无损伤。使用清洁卫生的通气良好的竹篮、竹篓筐等用具装放鲜叶原料,禁用布袋、塑料袋等紧压装运。鲜叶运送应及时,避免日晒雨淋,防止焖热、机械损伤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涌溪火青茶工艺流程分为:鲜叶-杀青-揉捻-抖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
5. 生产记录要求:符合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KB34/T910.3-2009),附录C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生产记录要求。

包装规范

1. 分级:涌溪火青茶按感官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每级设一个实物标准样品,每三年换样品一次。实物标准样品的制备符合GB/T18795的规定。2.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涌溪火青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和标注形式)。
3. 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自然环境适宜发展茶叶生产,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年降水量接近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

产品百科
涌溪火青,安徽省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涌溪火青属珠茶,生产历史已有五百余载,曾为历朝之贡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千米涌溪山的枫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涌溪火青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清香馥郁,味浓甘爽,并有特殊清香。可冲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其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腻之功效。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涌溪火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涌溪火青
产地名称
安徽省泾县
品质特点
墨绿莹润,银毫密披,汤色杏黄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645号
批准时间
2011年09月13日

涌溪火青产品特点

涌溪火青外在感官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外形似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隐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微黄,匀齐成朵。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各级茶叶的感官指标
级别
外形
内质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腰圆紧结重实
清花香高爽持久
嫩绿鲜亮
鲜醇爽
回甘耐冲泡
嫩绿肥厚匀整成朵
一级
腰圆紧结重实
清香高爽持久
浅绿明亮
鲜厚耐泡回味甘爽
嫩黄绿肥厚成朵
二级
较圆紧结重实
栗香
黄绿较明
纯正鲜浓耐泡
嫩黄绿肥壮尚匀
三级
较圆较紧
有香气
黄绿
纯正较浓
黄绿

涌溪火青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水分/% ≤
6.0
粉末/% ≤
0.5
总灰分/% ≤
6.5
水浸出物/% ≤
37.0

涌溪火青分类等级

涌溪火青茶按感官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每级设一个实物标准样品,每三年换样品一次。实物标准样品的制备符合GB/T18795的规定。

涌溪火青产地环境

涌溪火青土壤地貌

安徽省泾县地势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倾斜,地貌复杂,呈南高北低,南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境内山峦起伏,重岩叠翠,幽涧潺潺,气候宜人。泾县两坐主要山峰在千米以上的都在榔桥镇境内,境内黄子山为泾县第一高峰,海拔1174.8米,第二高峰磨盘山海拔1024米。《泾县志》记载:由磨盘山南趋至涌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优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大多在5.8—6.5之间,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涌溪火青水文情况

泾县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境内主要河流四条,即徽水河、榔桥河、乌溪河、丹溪河,全长79.8千米,主要河流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流域面积102平方千米,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表径流95%流出境外,流入长江水系。境内小(2)型水库14座,总库容461.1万立方米,万方以上大塘78口。水力资源全镇境内蕴藏总量为1466万立方米,地表泉水约200多处,深山、隘谷、岭径、路旁均有出露,水量大小不均,四季不枯竭。

涌溪火青气候情况

泾县榔桥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地势较高。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风力较弱,且表现出垂直分异。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气温下降快,雨日少。春、秋两季短,为冬、夏过渡性季节。多年平均气温15.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温度4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14.7℃,≥10℃积温4954.4℃,年日照时数1946.4小时,无霜期239天。历年平均降水量1519.3毫米,最多年2270.2毫米,最少年970.8毫米。降水以锋面雨、锋面气旋雨为主。优越的生态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涌溪火青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历史渊源

涌溪火青产于泾县城东70千米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起源明朝,清代已是贡品。
据《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可见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相当有名了。清咸丰年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其中高档火青达20%左右,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清代与涌溪毗邻的黄田村(古“洋船屋”景区)出现了巨商朱氏家族,为了他们外出行商时方便携带,茶农便在引鉴徽州炒青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茶叶揉炒、挤压成紧结的腰圆形,由此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逐渐以其紧结重实、香浓味甘而闻名。
但以后至建国前夕,涌溪火青每况日下,濒于绝迹。
新中国的成立,涌溪火青茶才重焕生机。
1955年,泾县开始恢复制作火青茶,当年将极品寄往北京,请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品尝,后国务院办公厅专函鼓励涌溪人民:“此茶很好,希再接再厉……”。
1979年仲夏,邓小平同志在品尝该茶后赞道:“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
2008年,涌溪火青农企联合当地茶农成立了“安徽省泾县火青茶叶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道路。
2011年,“涌溪火青”获得安徽省地方标准的批准发布,由此对茶农加强“涌溪火青”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推广规范种植、开展品牌创建起到促进作用。

涌溪火青生产情况

2011年,涌溪火青茶园面积达300公顷,年产量120吨。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产品荣誉

1982年,涌溪火青被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联合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8年,涌溪火青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质奖。
1997年,机制火青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授予名茶质量证书。
1998年,涌溪火青获农业部“名茶推荐产品”称号。
2004年5月,涌溪火青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经专家评审获金奖。
2005年5月,涌溪火青在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中获金奖。
2007年,涌溪火青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QS”认证。
2008年,“涌溪火青”又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荣誉称号。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涌溪火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涌溪火青地理标志

涌溪火青地域保护范围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境内黄田、涌溪、浙溪等12个行政村一带。榔桥镇位于泾县东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18″—118°38′18″,北纬30°25′07″—30°37′52″之间。东到汀溪乡桃岭村,南到旌德县云乐乡、三溪镇,西到茂林镇铜山村,北到黄村镇平垣村。

涌溪火青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涌溪火青茶基地主要位于榔桥镇黄田、涌溪、浙溪等12个村。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涌溪柳叶种鲜叶,要求无紫芽叶、无劣变或异味,无非茶类夹杂物。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13张)
(3)生产过程管理:按NY/T2018的规定执行。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①茶园肥培管理:茶园冬季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主要以经过腐熟的土杂肥、饼肥、栏肥等为主,施肥结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松土时进行。②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可采用每50亩面积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灭蛾类,降低害虫危害指数;二是可根据害虫种类,选用绿色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也可用雷公藤、除虫菊等经济高效、无残留的土农药。三是秋季采用石硫合剂封园。农药使用必须符合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一般在3月下旬开采。特级一芽二叶初展,一级一芽二叶初展和一芽二叶,二级一芽二叶,三级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每批采下鲜叶要求大小、嫩度、匀度、净度基本一致。按标准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无损伤。使用清洁卫生的通气良好的竹篮、竹篓筐等用具装放鲜叶原料,禁用布袋、塑料袋等紧压装运。鲜叶运送应及时,避免日晒雨淋,防止焖热、机械损伤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涌溪火青茶工艺流程分为:鲜叶-杀青-揉捻-抖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
(5)生产记录要求:符合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KB34/T910.3—2009),附录C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生产记录要求。

涌溪火青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涌溪火青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和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