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黑苦荞

甘洛县黑苦荞技术协会 【管理

原产地四川

– 产地市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粮食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347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粒大质优,营养全面,降三高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459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09月13日
产品介绍

甘洛—中国黑苦荞之乡,盛产优质黑苦荞,2010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甘洛黑苦荞色黑、粒大质优,是苦荞中的极品,其不仅仅营养价值全面,而且最具特色的标记成分芦丁,含量是普通苦荞的1倍,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堪称“五谷之王”。
在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后,品牌效益带来了整体效益提升,企业收购价格从以前的3元/公斤,提高到了目前的6元/公斤,有效地促进了种植基地面积大幅度扩展,目前全县种植面积5万亩,增加了4万亩,总产优质黑苦荞近7000吨,总产值4000余万元,荞农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甘洛拥有7个黑苦荞加工企业,总体投资6000余万元,年总产值7000余万元。生产的黑苦荞产品有黑苦荞茶、面粉、面条、酒等,产品研发一直处于较领先地位。

生态环境

黑苦荞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生长期要求月均温10℃~14℃,昼夜温差大于10℃,月均降雨量100 mm以上,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1500℃以上,土壤弱酸性,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则黑苦荞品质佳。在世界上黑苦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山区,四川省甘洛县是黑苦荞的主要产区和主要起源地之一。
土壤地貌情况:
地貌:甘洛县属康滇地轴北段东缘,大渡河以南尼日河流域,是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方,因受横断山脉的皱褶、隆起和断裂,加之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县境内山峦起伏,重峰迭嶂,沟壑纵横,河床狭窄,谷壁陡峭,两侧山地高差悬殊,因此海拔及气候落差大,土壤状况复杂,造就了甘洛黑苦荞独特的生长环境。
土壤:甘洛县土壤类型有:黄棕壤类(PH4.6-5.8. 有机质2.45-11.89%、全N 0.13-0.454%、全P 0.042-0.23%);棕壤类(PH5.0-5.7. 有机质6.39-16.1%、全N 0.117-0.537%、全P 0.05-0.095%);沼泽土类(PH5.4-5.5. 有机质3.49%、全N 0.289%、全P 0.06%)等土类,土壤疏松、肥力较好。
2. 水文情况:甘洛县河流属大渡河水系,大渡河为东北自然河界,流经黑马、乌史大桥两乡,长36公里。尼日河为县境主河道、田坝河、双河、白沙河由西向东汇入尼日河,形成较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3. 气候情况:甘洛县海拔2000m左右,年均温6-12℃,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1500–2000℃,降雨量1000-1400mm,环境冷凉,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黑苦荞干物质以及有益物质的形成。
4. 人文历史情况:中国黑苦荞之乡—甘洛,于四千多年前夏禹划域九州时,隶属九州之一的梁州,西汉元鼎六年划为灵关道(亦名灵关县)、阑县二县,其境内灵关古道深溪段古驿道的坪坝关、海棠关、镇西关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沿途盛产黑苦荞,用其做成的馍色泽青绿,食之微苦,回味香甜,3—5天不变质,是过往客商携带的重要干粮。
甘洛县境内汉、彝、藏等多民族杂居,坨坨肉、豆渣菜和黑苦荞馍是海棠、坪坝、蓼坪等高山少数民族接待重要来客的首选食物,也是婚丧嫁娶时的主要食物。相传,在清朝时期,海棠镇西(今甘洛县正西村)出了个妃子,极其聪慧美丽,深受皇上宠爱,但面对成群的侍女侍从和山珍海味却整天闷闷不乐,病倒后众御医皆查不出病因,后从妃子贴身侍女处方知是因思念故乡黑荞粑而起,皇帝立马派人千里快马驮运,以博美人欢颜,所以当地就有了这“顿顿黑荞粑,个个粉昙花,皇帝老儿也爱她”的童谣。甘洛县田坝镇的“榨榨面”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也是用黑苦荞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清香可口,唯甘洛独有,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小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旧沿用着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
甘洛汉族人死后的入土仪式上,其后人要反跪于墓地前,掀起后衣角呈兜状,接受阴阳“先生”(即道士)在坟头上唱着祭祀道文撒下的五谷,即黑苦荞、小麦、高粱、玉米、大米(代表五色、五味、五谷、五脏、五方及五行),寓意死者亡灵为庇荫后人撒下健康和荣华富贵的种子。据《甘洛县志》记载,南部彝族在“送祖灵”时,整个家支(同族人)都要参加,杀牛、宰羊、毕摩做祭奠法事,族人举行赛马、比美等活动,前后三天,最后各自将
自己祖先的“马都”(即灵牌)送到各自人畜罕至的秘密岩洞(或岩腔)
内,放上燕麦糌粑、荞麦粑,并祝福“你们已到祖宗住地了,不能再回家,你们要保佑子孙平安昌盛”。彝族老人说杀牛羊以黑的好,荞粑也是黑荞子的好。
目前,甘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甘洛黑苦荞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快品种改良和生产管理科技化步伐,甘洛黑苦荞种植面积得以迅速扩展,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总产6300吨,规划种植6万亩,总产将达到15000吨。现在已经开发了黑苦荞茶、黑苦荞面粉、黑苦荞面条、黑苦荞酒、黑苦荞秸秆饲料等系列产品,涌现出了“彝家山寨”、“凉山魂”、“光霞”等黑苦荞产品品牌。甘洛黑苦荞因其丰富全面的营养和食药兼具的独特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地域范围

甘洛黑苦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甘洛县新市坝镇、田坝镇、海棠镇、玉田镇、普昌镇、吉米镇、蓼坪乡、坪坝乡、沙岱乡、新茶乡、两河乡、团结乡、胜利乡、嘎日乡、阿尔乡、阿呷乡、波波乡、尼尔觉乡、拉莫乡、黑马乡共20个乡镇,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27′~103°02′,北纬28°38′~29°18′之间,保护面积4000公顷,总产量15000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甘洛黑苦荞瘦果呈三棱形,较小,色泽黑色,千粒
重18—23克,棱不明显,部分呈波浪状,表面粗糙,两棱之间有深凹线,壳
厚,去壳后的籽粒呈淡绿色,其味较苦。
2. 内在品质指标:甘洛黑苦荞粗蛋白含量≥8.2%,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且氨基酸比例合理,与鸡蛋十分接近。特有的维生素P(芦丁)是荞麦以外其他谷物中没有的物质,其含量≥1.4%,明显高于普通的苦荞麦,具有维持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脆性以及抑制醛塘还原酶的作用。
3. 安全要求:甘洛黑苦荞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麦类及面粉》标准要求(NY5301-2005),生产执行如下标准:
NY/ T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 T3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黑苦荞抗旱、耐瘠、耐酸,以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微酸土壤生长较好,忌连作,最好选择与大白芸豆、马铃薯、玉
米等作物进行轮作。要求栽培环境水土良好,远离污染源。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采用本地野生黑苦荞驯化品种“黑珍珠”,选
择粒大饱满的种子,晒种1-2天(或温汤浸种)后,用0.1%的硼酸溶液处
理并用过磷酸钙拌种,以提高发芽率和产量。
3. 生产过程管理
①整地:黑苦荞是双子叶植物,根系较弱,出苗时顶土能力很差,播前要求精细整地;在春荞区,采用高畦或垄作栽培,秋荞区,采用平畦或低畦栽培。
②播种:春荞以4月上中旬,秋荞以8月上中旬为最适播期;采用条播和点播,每亩留量:高肥地4-6万、中肥地6-10万、瘦地10-15万,亩用种3-6公斤,播深3–4厘米。
③肥料:每亩施入有机肥500—1000公斤,草木灰50—1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作为基肥;生长前期,根据土壤状况追施尿素3—6公斤/亩,开花结实期用0.2%尿素、磷酸二氢钾和0.1%硼酸溶液喷施1—2次。
④中耕培土:在黑苦荞出现第一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浅中耕,并结合田间除草,拔除弱苗、病苗、高脚苗等;在花前进行第二次中耕,并适当培土。
⑤排灌:在春荞区,雨水多,要及时排水;秋荞区,雨水少,要及时浇灌。
⑥摘叶防倒:在高产田块,容易出现田间植株稠密,苗旺叶大,不利于通风透光,造成花蕾、幼果脱落,甚至倒伏,采取每株摘2—3个大叶片。
⑦防治病虫害:甘洛黑苦荞病虫害极少,生产中从未产生过较大的危害而进行防治,但偶有少量的钩刺、地老虎、荞蚜和花叶病毒病发生。对虫害可采用糖醋液诱蛾、频振灭蛾、黄板诱蚜等措施防治;病害主要是由种子带病,蚜虫带毒传播,采取拔除烧毁病株,诱灭蚜虫的方法,防止病毒传播。
4. 产品收获:在黑苦荞田间植株籽粒2/3成熟时,及时收割小堆直立放置,收割时间宜在早晨至中午11时以前,上部籽粒后熟后脱粒晒干,水分
14%以下入库。
5. 生产记录要求:甘洛黑苦荞生产的全过程,农户或黑苦荞专业生产合作社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产品出入库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便查阅。

包装规范

①包装:以甘洛黑苦荞为原料生产的系列荞米、面粉、面条等产品,要求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员的姓名或代号。
②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甘洛黑苦荞农产品地理标注及公共标识图案。
③运输贮存:禁止用有毒、残毒及污染的仓库和车厢贮存、运输产品;
禁止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贮存环境要求通风、干燥,以防发霉变。

产品百科
甘洛黑苦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黑苦荞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生长期要求月均温10℃—14℃,昼夜温差大于10℃,月均降雨量100毫米以上,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1500℃以上,土壤弱酸性,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则黑苦荞品质佳。
世界上黑苦荞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山区,四川省甘洛县是黑苦荞的主要产区和主要起源地之一,盛产优质黑苦荞。甘洛黑苦荞色黑、粒大质优,营养价值全面,芦丁含量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甘洛黑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甘洛黑苦荞
产地名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品质特点
粒大质优,营养全面,降三高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459号
批准时间
2010年09月13日

甘洛黑苦荞产品特点

甘洛黑苦荞品质特性

甘洛是中国黑苦荞之乡,盛产优质黑苦荞。甘洛黑苦荞色黑、粒大质优,不仅营养价值全面,而且最具特色的标记成分芦丁,含量是普通苦荞的1倍,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甘洛黑苦荞甘洛黑苦荞

甘洛黑苦荞外在感官

甘洛黑苦荞瘦果呈三棱形,较小,色泽黑色,千粒重18—23克,棱不明显,部分呈波浪状,表面粗糙,两棱之间有深凹线,壳厚,去壳后的籽粒呈淡绿色,其味较苦。

甘洛黑苦荞内在品质

甘洛黑苦荞粗蛋白含量≥8.2%,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且氨基酸比例合理,与鸡蛋十分接近。特有的维生素P(芦丁)是荞麦以外其他谷物中没有的物质,其含量≥1.4%,明显高于普通的苦荞麦,具有维持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脆性以及抑制醛塘还原酶的作用。

甘洛黑苦荞产地环境

甘洛黑苦荞土壤地貌

地貌
甘洛县属康滇地轴北段东缘,大渡河以南尼日河流域,是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方,因受横断山脉的皱褶、隆起和断裂,加之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县境内山峦起伏,重峰迭嶂,沟壑纵横,河床狭窄,谷壁陡峭,两侧山地高差悬殊,因此海拔及气候落差大,土壤状况复杂,造就了甘洛黑苦荞独特的生长环境。
土壤
甘洛县土壤类型有:黄棕壤类(pH4.6—5.8、有机质2.45—11.89%、全氮0.13—0.454%、全磷0.042—0.23%);棕壤类(pH5.0—5.7、有机质6.39—16.1%、全氮0.117—0.537%、全磷0.05—0.095%);沼泽土类(pH5.4—5.5、有机质3.49%、全氮0.289%、全磷0.06%)等土类,土壤疏松、肥力较好。

甘洛黑苦荞水文情况

甘洛县河流属大渡河水系,大渡河为东北自然河界,流经黑马、乌史大桥两乡,长36千米。尼日河为县境主河道、田坝河、双河、白沙河由西向东汇入尼日河,形成较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甘洛黑苦荞气候情况

甘洛县海拔2000米左右,年均温6—12℃,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1500—2000℃,降雨量1000—1400毫米,环境冷凉,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黑苦荞干物质以及有益物质的形成。

甘洛黑苦荞甘洛黑苦荞

甘洛黑苦荞历史渊源

甘洛县境内灵关古道深溪段古驿道的坪坝关、海棠关、镇西关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沿途盛产黑苦荞,用其做成的馍色泽青绿,食之微苦,回味香甜,3—5天不变质,是过往客商携带的重要干粮。甘洛县境内汉、彝、藏等多民族杂居,坨坨肉、豆渣菜和黑苦荞馍是海棠、坪坝、蓼坪等高山少数民族接待重要来客的首选食物,也是婚丧嫁娶时的主要食物。
相传,在清朝时期,海棠镇西(今甘洛县正西村)出了个妃子,极其聪慧美丽,深受皇上宠爱,但面对成群的侍女侍从和山珍海味却整天闷闷不乐,病倒后众御医皆查不出病因,后从妃子贴身侍女处方知是因思念故乡黑荞粑而起,皇帝立马派人千里快马驮运,以博美人欢颜,所以当地就有了这“顿顿黑荞粑,个个粉昙花,皇帝老儿也爱她”的童谣。
甘洛县田坝镇的“榨榨面”起源于清嘉庆年间,也是用黑苦荞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清香可口,唯甘洛独有,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小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仍旧沿用着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甘洛汉族人死后的入土仪式上,其后人要反跪于墓地前,掀起后衣角呈兜状,接受阴阳“先生”(即道士)在坟头上唱着祭祀道文撒下的五谷,即黑苦荞、小麦、高粱、玉米、大米(代表五色、五味、五谷、五脏、五方及五行),寓意死者亡灵为庇荫后人撒下健康和荣华富贵的种子。据《甘洛县志》记载,南部彝族在“送祖灵”时,整个家支(同族人)都要参加,杀牛、宰羊、毕摩做祭奠法事,族人举行赛马、比美等活动,前后三天,最后各自将自己祖先的“马都”(即灵牌)送到各自人畜罕至的秘密岩洞(或岩腔)内,放上燕麦糌粑、荞麦粑,并祝福“你们已到祖宗住地了,不能再回家,你们要保佑子孙平安昌盛”。彝族老人说杀牛羊以黑的好,荞粑也是黑荞子的好。

甘洛黑苦荞生产情况

2010年,在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后,甘洛黑苦荞收购价格从3元/千克提高到6元/千克,甘洛县种植黑苦荞面积5万亩,增加了4万亩,总产优质黑苦荞近7000吨,总产值4000余万元,荞农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拥有7个黑苦荞加工企业,总体投资6000余万元,年总产值7000余万元。生产的黑苦荞产品有黑苦荞茶、面粉、面条、酒等。

甘洛黑苦荞甘洛黑苦荞

甘洛黑苦荞产品荣誉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甘洛黑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甘洛黑苦荞地理标志

甘洛黑苦荞地域保护范围

甘洛县新市坝镇、田坝镇、海棠镇、玉田镇、普昌镇、吉米镇、蓼坪乡、坪坝乡、沙岱乡、新茶乡、两河乡、团结乡、胜利乡、嘎日乡、阿尔乡、阿呷乡、波波乡、尼尔觉乡、拉莫乡、黑马乡共20个乡镇。东经102°27′—103°02′,北纬28°38′—29°18′。

甘洛黑苦荞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黑苦荞抗旱、耐瘠、耐酸,以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微酸土壤生长较好,忌连作,最好选择与大白芸豆、马铃薯、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要求栽培环境水土良好,远离污染源。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采用本地野生黑苦荞驯化品种“黑珍珠”,选择粒大饱满的种子,晒种1—2天(或温汤浸种)后,用0.1%的硼酸溶液处理并用过磷酸钙拌种,以提高发芽率和产量。
(3)生产过程管理甘洛黑苦荞
甘洛黑苦荞(5张)

①整地:黑苦荞是双子叶植物,根系较弱,出苗时顶土能力很差,播前要求精细整地;在春荞区,采用高畦或垄作栽培,秋荞区,采用平畦或低畦栽培。
②播种:春荞以4月上中旬,秋荞以8月上中旬为最适播期;采用条播和点播,每亩留量:高肥地4—6万、中肥地6—10万、瘦地10—15万,亩用种3—6千克,播深3—4厘米。
③肥料:每亩施入有机肥500—1000千克,草木灰50—1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作为基肥;生长前期,根据土壤状况追施尿素3—6千克/亩,开花结实期用0.2%尿素、磷酸二氢钾和0.1%硼酸溶液喷施1—2次。
④中耕培土:在黑苦荞出现第一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浅中耕,并结合田间除草,拔除弱苗、病苗、高脚苗等;在花前进行第二次中耕,并适当培土。
⑤排灌:在春荞区,雨水多,要及时排水;秋荞区,雨水少,要及时浇灌。
⑥摘叶防倒:在高产田块,容易出现田间植株稠密,苗旺叶大,不利于通风透光,造成花蕾、幼果脱落,甚至倒伏,采取每株摘2—3个大叶片。
⑦防治病虫害:甘洛黑苦荞病虫害极少,生产中从未产生过较大的危害而进行防治,但偶有少量的钩刺、地老虎、荞蚜和花叶病毒病发生。对虫害可采用糖醋液诱蛾、频振灭蛾、黄板诱蚜等措施防治;病害主要是由种子带病,蚜虫带毒传播,采取拔除烧毁病株,诱灭蚜虫的方法,防止病毒传播。
(4)产品收获:在黑苦荞田间植株籽粒2/3成熟时,及时收割小堆直立放置,收割时间宜在早晨至中午11时以前,上部籽粒后熟后脱粒晒干,水分14%以下入库。
(5)生产记录要求:甘洛黑苦荞生产的全过程,农户或黑苦荞专业生产合作社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产品出入库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