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特色传统名菜,因原产于符离镇而得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华历史名肴,和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正宗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符离集烧鸡形成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被认为是韩景玉。原名韩家扒鸡,1951年,政府正式命名为符离集烧鸡,并逐步形成了当地最大的产业。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文名
- 符离集烧鸡
- 批准部门
- 国家质检总局
- 保护范围
- 宿州市埇桥区
- 批准文号
- 总局公告第121号
- 批准时间
- 2005-08-25
符离集烧鸡产地环境
历史上,符离属徐淮地区,水乡泽国,是野鸡天然栖息地,也为当时烹鸡术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离镇因北有离山,南产符草而得名。这里水草茂盛,沼泽遍布,野鸡结群出没其间,当地居民擒而饲之,逐步演化成远近闻名的符离麻鸡。后来野鸡已经很少了,当地农家饲养的土麻鸡也都是离山野鸡的后代。以这种土麻鸡作原料,经过制作出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肥而不腻,熟而不破。正是因为这种原材料,符离集烧鸡才得以名扬天下。
同时,因津浦铁路经过符离镇,带来了大量客流,当时的韩家扒鸡以味道好吸引了大量乘客,口口相传作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促进了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提高。
符离集烧鸡历史渊源
符离镇地区烹鸡、吃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有名的是徽香源和刘老二)。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之玄孙钱铿发明烹鸡术,并因向尧献野鸡汤而受到赏识,被封于大彭(今徐州)为君,因称彭祖。《楚辞·天问》载:“彭祖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彭祖不但是传说中的八百岁老寿星,而且还被尊为中国烹饪术的创始人,更是烹鸡术的始祖。
1984年,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汉墓,在楚王刘戊之墓的庖厨间,出土文物有铜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铁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据说在庖厨间保存有楚王属县的贡奉物品符离鸡,符离鸡盛放在陶盆内,上有泥封,并盖有“符离丞印”的封记,鸡骨基本保存完好。据考古专家鉴定和推断,是古符离县贡鸡。这一发现证明符离鸡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帝品尝后称赞不已。
现代定义上的符离集烧鸡(其中包含多个知名品牌,如徽香源),其制作技术形成于20世纪初。1910年,原在山东德州经营“五香扒鸡”的管再州,因其独生女儿嫁到符离集,而迁居符离集,继续经营“五香扒鸡”。后为适应顾客口味,招徕生意,管再州在制作工艺上作了改进,成了当时有名的“管家红曲鸡”,兴盛一时。1915年,江苏丰县人魏广明来符离集经营烧鸡。他在管再州制作的“红曲鸡”的基础上,增加配料,美化造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离烧鸡。1952年,符离人韩景玉吸取管、魏两家制作的优点和特长,在配料上力求齐全,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逐步发展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产品。
1951年,政府组织烧鸡生产互助组,同时将各种品牌烧鸡统一定名为“符离集烧鸡”,韩景玉被尊为符离集烧鸡创始人,后来,韩景玉担任了符离集国营烧鸡厂副厂长。同时政府将各种品牌烧鸡统一定名为“符离集烧鸡”,后来还成立了符离集烧鸡总公司,以便统筹兼顾,由此符离集烧鸡开始不断发展壮大。
符离集烧鸡品质荣誉
正宗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其中徽香源,刘老二最有特色)。1956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展销会上,符离集烧鸡以其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名列前茅,受到欢迎。1959年被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1980年在全国食品总公司举办的熟食品内部展销会上又名列第一。1982年,在全国食品评比会议上,又被评为优质名特产品,获得商业部颁发的“优质名特产品”证书。2004年10月,《符离集烧鸡》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6年5月11日,国家标准化协会九位专家一致通过符离集烧鸡国家标准,使符离集烧鸡有了“国标”;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符离集烧鸡特点
原汁老卤,鸡香肉烂,烂而连丝,一抖就散(热鸡),肉烂脱骨,肥而不腻,鲜味醇厚,齿颊留香。
符离集烧鸡营养价值
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钙、铁,和维生素E、B1、B2、尼克酸等营养素。且具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之功效。
符离集烧鸡工艺特点
符离集烧鸡用优质的鸡种,科学的配料,精细的制作技术进行生产。要经过宰、烫、搓、洗、扒、磕、漂、别、晾、炸、卤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①宰、烫、搓、洗宰杀时,放净鸡血,投入60~65摄氏度热水中,三、四分钟即可。既不让烫破老皮,也不能生硬拔毛,影响质量。烫后放在案上搓净鸡毛,洗净鸡身。
②磕、扒、漂、别鸡身洗净后,扒出内脏,用清水漂净鸡血。从鸡肛门处横剪开,将鸡坐骨磕断,肋骨压扁、掰开,将鸡两腿折断,不能脱皮,插入肛门内。左翅膀从宰杀刀口穿入鸡嘴内拉出倒别,右翅膀翻别向上,使鸡呈椭圆形。
③晾、炸、卤鸡漂、别后,白条鸡串入竹竿晾净浮水,用高浓度饴糖或蜜水沾抹鸡身,放入100度左右的油锅内翻炸(油用植物油),老、小鸡要分别炸。嫩鸡炸几分钟后捞出,呈金黄色,然后放在卤锅里卤。卤汤愈陈愈好,嫩鸡卤20分钟左右,老鸡约卤一小时。在卤鸡的同时将配料袋放入卤锅内。配料有八角、小茴香、砂仁、白芷、桔皮、辛夷、草果、三乃、良姜、肉寇、花川、丁香等十几种香料。
符离集烧鸡生产情况
解放后,符离镇烧鸡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除国营符离烧鸡厂、
符离镇烧鸡厂、搬运站烧鸡厂、街道综合烧鸡厂、铁路烧鸡厂、黄山乡烧鸡厂外,还有150多家个体经营户。1983年,符离集烧鸡罐头厂试产成功。1998年,随着烧鸡真空包装保鲜技术试验成功,符离集烧鸡的外运与保质问题得以解决,使大范围推广成为可能。据1984年统计,全镇烧鸡日产量达4000只左右。因烧鸡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兴起,有饲料加工厂11个,还有羽毛工艺、羽绒、羽粉加工厂、鸡内金加工作坊等。全县有集体养鸡厂11个、养鸡专业户475户、孵化雏鸡的联合体30多家。
21世纪初,埇桥区以符离镇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充分利用埇桥区北部丘陵建设生态散养基地,到2012年建成年出栏符离麻鸡1亿只,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符离烧鸡产业基地。同时,在符离烧鸡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了以刘老二烧鸡集团、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百汇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加工企业。这些烧鸡加工企业根据符离集烧鸡产业的发展现状,自我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联系生产基地养殖场和养殖户,逐步形成从孵化、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链条产业。烧鸡产业基地以符离麻鸡保种为基础,构建产学研基地,增加符离麻鸡品种配套系,培育新品种,推广符离麻鸡标准化养殖集成技术;同时以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为依托,加快烧鸡食品品种、品相的研发,整合家禽屠宰加工资源,推进企业提档升级。积极开展养殖业标准化基地认证,提高养殖业的标准化程度,建设生态友好型烧鸡产业。
符离集烧鸡地理标志
符离集烧鸡保护范围
符离集烧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将符离集烧鸡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的请示》(墉政秘[2004]65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现辖行政区域。
符离集烧鸡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鸡种:淮北麻鸡。
2、鸡源:选自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固镇县及江苏省铜山县南部地区散养的淮北麻鸡。料鸡选用经检验检疫合格当年或隔年的成年健嫩活鸡。
(二)作料。
传统配方规定的作料必须齐全,且为正品。卤制符离集烧鸡应用业内传承循环使用的烧鸡老汤。汤汁应郁香味浓,呈枣红色且透明,无腐败变质现象。
(三)工艺。
活鸡应验收检疫合格。经饮水、休息后,快速进行一刀宰杀。血要放净,随杀随烫,净身后鸡体呈肉白色。造型浑圆饱满,经涮净、湿晾、涂饴糖稀、油炸,其外观呈柿黄色或枣红色。
(四)质量特色。
呈椭圆形,肉质细嫩劲道,烂且脱骨联丝。整鸡色泽鲜艳,咸淡适中,郁香鲜美,味道独特,食有余香。
符离集烧鸡专用标志使用
符离集烧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 参考资料
- 1. “百年品牌”符离集烧鸡复兴之路 .新华网安徽频道.2011-10-31[引用日期2014-03-02]
- 2. 安徽省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宿县志 :黄山书社, ,1988 :第一篇 地理 第11章 土特产品 第一节 食品 .
- 3. 符离集烧鸡 .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引用日期2014-03-02]
- 4. 符离村 .埇桥区符离镇符离村[引用日期2014-03-02]
- 5. 安徽宿州符离集烧鸡 .中国广播网.2013-03-12[引用日期2014-03-02]
- 6. 安徽省蚌埠市饮食服务公司厨师培训班编.冷餐菜谱:安徽省蚌埠市饮食服务公司厨师培训班,1973
- 7.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09
- 8. 埇桥区符离镇加快乡村工业园建设 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安徽省宿州市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引用日期2014-03-02]